女真 契丹 鲜卑 锡伯是金髮碧眼的歐洲人

 

[注:俄羅斯人稱呼中國為契丹]


女真、契丹和锡伯等:

黄头室韦,宋人称之为黄头女真。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3载:“多黄发,鬓皆黄,目睛绿者,谓之黄头女真。”查《辽史》仅有黄头室韦,而无黄头女真之称,《辽史》卷36《兵卫志》中有“黄室韦”、“小黄室韦”、“大黄室韦”与铁骊、兀惹、女直诸部并列。《辽史》卷36有“黄皮室韦”部与生女真等诸部并列,洪皓在《松漠纪闻》中说:“黄头女真者,皆山居,号‘合苏馆女直’。其人戆朴勇鸷,不能别生死。金人每出战,皆被以重札,令前驱,谓之硬军。后役之益苛,廪给既少,遇卤掠所得,复夺之,不胜忿。天会十一年遂叛。兴师讨之,但守遇山下不敢登其巢穴。经二年,出斗而败,复降,疑即黄头室韦也。金国谓之黄头女真,髭发皆黄,目睛多绿,亦黄而白多,因避契丹讳,遂称黄头女直。”
满族前身金国女真族史料:
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女真人“多黄发,鬓皆黄,目睛绿者,谓之黄头女真”。
《契丹国志》卷《诸蕃国杂记》《松漠纪闻》“髭发皆黄,目睛多绿”。
《新唐书》《李多祚传》“李多祚,其先靺鞨酋长,号黄头都督,后入中国,世系湮远”。
宋代诗人陆游和黄机的诗中描述金代女真人头发黄色。
黄机《满江红》
万灶貔貅,便直欲、扫清关洛。长淮路、夜亭警燧,晓营吹角。绿鬓将军思饮马,黄头奴子惊闻鹤。想中原、父老已心知,今非昨。
这首词作于金亡的前一年。这年南宋与蒙古军合围蔡州,次年城陷金亡。
《中夜闻大雷雨》 ——宋·陆游
雷车驾雨龙尽起,电行半空如狂矢。中原腥膻五十年,上帝震怒初一洗。黄头女真褫魂魄,面缚军门争请死。
公元9世纪末叶,契丹统一时,
黄头室韦部已控制了今嫩江中下游地区,在此区内出现大黄头室韦和小黄头室韦二部。小黄头室韦居嫩江中游,范围包括今齐齐哈尔一带;大黄头室韦居小黄头室韦南,在嫩江下游,范围较大,其中包括安达地区,即清末杜尔伯特旗的地域。
黄头室韦、小黄头室韦又称大黄室韦、小黄室韦,此二部统称黄头室韦,系达末娄后裔。天显元年(926年)契丹建国后,一举消灭了势力强大的渤海王国。迫于契丹的压力,居住在那河(今嫩江与松花江汇流段)以北的室韦人纷纷向契丹进贡,贡品多为名马,白鹿。此时,大、小黄头室韦也已役服于契丹。
公元9世纪末叶,辽终于统一了东北邻的大、小黄等室韦诸部,并将其列入“契丹二十部族放牧地”。“契丹二十部族放牧地”此为统称,安达地区究竟在哪一部族以内呢?据《辽史》记载:突吕布室韦部和涅刺拏古部“本名大、小二黄室韦部。太祖为达马狨沙里,以讨降之,乃置为二部。”此二部皆“隶北府,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”。突吕布节度使“戊泰州东北”,即今齐齐哈尔一带;涅刺拏古节度使“戊泰州东,”即在清末年间的杜尔伯特旗一带,其中包括安达等地。
鲜卑:

世说新语·假谲》载王敦晋明帝为:“黄须鲜卑奴”,并称其相貌特征是“黄须”。
《永嘉行》载:“黄头鲜卑入洛阳,胡儿执戟升明堂”。注引《异苑》所载王敦语作:“黄头鲜卑奴”,并加以解释:“帝所生母荀氏,燕国人,故貌类焉”。黄头指的是金发,黄须指的是黄胡子,可见晋明帝的相貌特征就是金发黄胡子,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。
晋书·明帝纪》亦载王敦称晋明帝为“黄须鲜卑奴”,并称“帝状类外氏,须黄,敦故谓帝云”,明确指出晋明帝的相貌与其母族相近,说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种人的特征。既然晋明帝被称为“黄头鲜卑奴”或“黄须鲜卑奴”,其生母荀氏应为鲜卑人。
晋明帝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宫人,《晋书·后妃传》未载其出身,《晋书·明帝纪》称其为“燕代人”,据《晋书·地理志上》:“起雁门以东,尽辽阳,为燕代”,《晋书·刘聪载记》称“鲜卑之众星布燕代”,足见燕代地区是鲜卑人的主要分布区,暗示荀氏是鲜卑人。东晋人认为,晋明帝因母亲是鲜卑人而相貌类似于鲜卑人,所以才被称为“黄头鲜卑奴”或“黄须鲜卑奴”,证明“黄头”或“黄须”正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。金发是白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,可见鲜卑人具有白种人的特征。 
“黄头鲜卑入洛阳, 胡儿执戟升明堂”,这是唐代诗人张籍《永嘉行》的诗句,咏的是西晋灭亡的史事。
“赤髯碧眼老鲜卑”,这是唐代画家韩干作品中的鲜卑人形象。
在唐朝人的观念里,鲜卑人“黄头”、“黄须”、“碧眼”,显然具有白人的特征。 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《山海經》結論:耶穌葬在中國; 猶太人根在中國西北

中國人祖先黃帝就是匈奴:在蒙古一個遺址隱藏著中國歷史最大秘密 ZT